《春秋》: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。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《春秋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。(鲁迅师所赐许成立之名)小鬼许广平   看了看《左氏春秋》和《两地书》,我想这都比较有参考价值。春秋好几年的事情结果三言两语就带过了,太高深了。两地书虽然详解,但是我不禁要问:“真的假的?”。俩大龄男女青年婆婆妈妈天上地上的从标点符号到牧师,扯太多了。超级鄙视!若是瞎编的,超超级鄙视!! |
上大夫壺遂曰:“昔孔子爲何作《春秋》哉?”太史公曰:“餘聞之董生:‘周道廢,孔子爲魯司寇,諸侯害之,大夫壅之。孔子知時之不用,道之不行也,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,以爲天下儀表,貶諸侯,讨大夫,以達王事而已矣。’子曰:‘我欲載之空言,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。’《春秋》上明三王之道,下辨人事之經紀,别嫌疑,明是非,定猶與,善善惡惡,賢賢賤不肖,存亡國,繼絕世,補弊起廢,王道之大者也。《易》,著天地、陰陽、四時、五行,故長于變;《禮》,綱紀人倫,故長于行;《書》,記先王之事,故長于政;《詩》,記山川、溪谷、禽獸、草木、牝牡、雌雄,故長于風;《樂》,樂所以立,故長于和;《春秋》,辯是非,故長于治人。是故《禮》以節人,《樂》以發和,《書》以道事,《詩》以達意,《易》以道化,《春秋》以道義。撥亂世反之正,莫近于《春秋》。《春秋》文成數萬,其指數千。萬物之散聚皆在《春秋》。《春秋》之中,弑君三十六,亡國五十二,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。察其所以,皆失其本已。故《易》曰‘差以豪氂,謬以千裏’。故‘臣弑君,子弑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漸久矣’。有國者不可以不知《春秋》,前有讒而不見,後有賊而不知。爲人臣者不可以不知《春秋》,守經事而不知其宜,遭變事而不知其權。爲人君父者而不通于《春秋》之義者,必蒙首惡之名。爲人臣子不通于《春秋》之義者,必陷篡弑誅死之罪。其實皆爲善爲之,而不知其義,被之空言不敢辭。夫不通禮義之指,至于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。夫君不君則犯,臣不臣則誅,父不父則無道,子不子則不孝:此四行者,天下之大過也。以天下大過予之,受而不敢辭。故《春秋》者,禮義之大宗也。夫禮禁未然之前,法施已然之後;法之所爲用者易見,而禮之所爲禁者難知。” |